
当陶渊明笔下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悠远诗意,遇上现代农业科技的温室大棚,从“隐逸君子”的文化符号配资炒股新手入门,到反季节绽放的“民生之花”,大棚菊花不仅续写了“采菊”的当代诗篇,更用一茬茬绽放的芬芳温暖着当下的花卉市场,讲述着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农业科技交融的新故事。
深秋的风掠过田野,万物开始准备蛰伏。在枣庄市市中区天骥生态农场的温室大棚里,却涌动着一股温暖的生机,一簇簇菊花舒展着墨绿的叶片,饱满的花苞裹着层层叠叠的花瓣,在环境适宜的温室大棚中次第绽放。
“现在种的花主要是两个品种,白色和黄色,白色的品种是京诚,黄色的是光玉。目前这两个棚有7亩地,接近30万株。”天骥生态农场负责人闻东坡说。
大棚里的菊花均采用扦插育苗方式培育,将菊花苗扦插至土壤后,工作人员会通过人工补光干预其生长周期。待菊苗长至约60至70公分高度时,停止补光,植株即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生长阶段,进而加速花芽分化,为后续开花打下基础。
“在长到六七十公分的时候,为了得到更优秀的花,需要进行人工干预,把品质做到再优。大概停止补光20天之后,花芽就开始现蕾了,现蕾之后就找工人进行抹蕾。在菊花种植当中,抹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,需要人工一个一个给抹掉,抹完之后,静待花开就可以了。”天骥生态农场技术员刘艳飞说。
在农场技术员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,这片大棚里的菊花已突破传统种植的季节限制,从育苗催芽到花芽分化,每一环节都凝结着大家的心血和汗水。随着菊花产量与品质的双双跃升,他们也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国际市场,蓄势待发。
(大众新闻记者 孟令洋 通讯员 刘正航 张玮玮 李森)
申宝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